其中為老人理發(fā)要極為講究。死者咽氣時,要剃頭、理發(fā)、刮臉。因為人在世時尚且講究“有錢沒錢,光頭過年”,人死后更須修容、凈面。理發(fā)時,要將死者頭發(fā)保存,在三日后,請村中 60 歲以上的一位寡婦,將頭發(fā)和在白面中,捏成小餅,放在油鍋中炸熟。按死者年齡大小確定數(shù)量,如死者 60 歲,需炸 60 個。到出殯那天,由孝子沿途拋灑。這一活動的意思據(jù)說是:人死后,靈魂要到陰曹地府去報到,中間要經(jīng)過奈何橋,橋上站有許多惡狗,惡狗會阻攔死者靈魂,使其不能順利過橋而變?yōu)橛位暌肮?。孝子將油餅拋出后,引誘惡狗爭食油餅,餅中包有頭發(fā),惡狗吞食時因頭發(fā)纏繞牙齒,使惡狗只顧搔齒,而顧不得阻攔死者靈魂,死者靈魂就能順利通過奈何橋,進(jìn)入陰曹地府,從而達(dá)到盡快轉(zhuǎn)世的目的。這一活動包含著后輩子女,企盼死者入土為安,順利轉(zhuǎn)生的孝敬之情。
老人斷氣后,如口眼沒有閉合,要輕輕按摩,使其合攏,并隨即在口中放一枚銅錢,稱作“含殮”,其講究是,老人辛勞一生,掙下許多家產(chǎn),臨老不能帶走,為他送枚銀錢,表示他沒有空走。緊接著要趁身體沒有僵硬時,趕快為他穿壽衣。過去,曲沃講究壽衣要穿“五領(lǐng)七腰”,即五件上衣,七件褲子。上衣從內(nèi)到外是:單衣、夾衣、坎肩、棉衣、外套(中山裝或西裝)。褲子從內(nèi)到外是:內(nèi)褲、單褲、夾褲、棉褲、外套(中山褲或西式褲),再加上長袍、斗蓬等。壽衣的講究是,穿單不穿雙,三件、五件、七件均可,要單、夾、棉一應(yīng)俱全,其意是,老人離世時,要把在世時一年四季須穿的衣服全部穿走,這也是兒女們孝心的表現(xiàn)。壽衣的顏色,男性多為黑色、藍(lán)色或古銅色;女性多為紫色、湖蘭色、暗紅色,布料多為綢緞,不能穿皮毛之類,因為有身穿皮毛,死后會變牛做馬的講究,所以禁忌皮毛衣服。壽帽,民國以前,男性多為黑色瓜皮帽,后改為禮帽,呢帽或藍(lán)色單帽;女性多為黑色頭罩或圓形絨帽。壽襪多為白色或灰色、黑色布襪。壽鞋,男性多為黑色布靴,后改為黑色布鞋或黑色皮鞋;女性多為黑色繡花鞋。無論男女,都要在鞋底內(nèi)放一張紙剪的蓮花,其意為“腳踩蓮花上西天。”
有錢人家還會為老人手指上戴戒指,男性手腕上戴手表,女性手腕上戴玉鐲,手中都要握塊銀錠或元寶,袖筒里放上喂狗的饃塊,懷里再揣上買路的錢幣。其意是,老人在去陰曹地府的路上,隨時可防止惡狗擋道、野鬼纏身,有盼望老人順利
超生的愿望。
壽衣穿好后要移尸,即從炕上或床上移到屋內(nèi)的門板上,叫做“停尸”。按男左女右的講究,男性尸體要放在左邊的門板上,女性的尸體要放在右邊門板上。要先放好兩條長凳,將門板平放其上,門板上鋪三條包袱,尸體仰面躺于其上,臉上蓋塊紅布,不能使面孔露于外面。鋪包袱的意思是,在裝殮時,可以提著包袱放于棺木內(nèi)。尸體放好,全家人齊跪身旁,放聲痛哭,期間幫忙人在尸體頭前放一小桌,擺上供品,焚香燒紙,點亮長明燈,還要在桌上放一墓里罐,罐上不能帶耳朵,罐口蓋一油餅,祭獻(xiàn)后的飯菜要倒入一些,俗稱“發(fā)罐”。
隨后,鄰居們會聞訊趕來,為后輩孝子裱鞋、剪白腿帶、纏麻棍(在哭喪棒上纏上剪成齒狀的白紙條)、做白褲子,還要做一面白幡。白幡是用白棉紙剪出許多紙絮做成圓形傘狀,幡上的紙絮數(shù)量是去世老人的年齡,再加上“天、地”各一條,按其總數(shù)剪成、糊好,按男左女右懸掛于大門外一側(cè)上方,用來向村民報喪。接著請來村中主事人,商議辦喪事,首先是向親屬們報喪。因家中有人去世,兒女們重孝在身,不能進(jìn)入別人家中,所以要央請鄰居們分頭行動,到姥姥、舅舅、姑姑、姨姨、姐姐家和平時往來密切的親屬,以及居住在本村、外村或者在外地的親友們,逐一
告知,要他們盡快趕來,與去世老人的遺體再見最后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