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四章 襄公之治
作者:梁敏 發(fā)布時間:2019-05-09 瀏覽:
第一節(jié) 三戰(zhàn)三捷
公元前628年,文公之子驩繼承君位,即晉襄公。
晉襄公本性寬厚仁和,有識人之明,從諫如流。繼位后,他采取“蕭規(guī)曹隨”、“垂拱而治”的治國之策,保持人事的基本穩(wěn)定,實現(xiàn)了政權(quán)的平穩(wěn)過渡。但是文公新亡,政權(quán)更替,國際形勢日趨緊張。秦國、晉國西部的戎狄部落、楚國等都覬覦中原霸業(yè),開始了侵擾晉國的軍事行動。
晉襄公元年(公元前627年),秦穆公急于打通進攻中原的通道,派秦軍三將孟明視、西乞術(shù)、白乙丙率領(lǐng)大軍偷襲鄭國。行軍半途路遇鄭國商人弦高,謊稱是鄭君派來慰勞秦軍的,明里贈送了牛皮4張,牛12頭,暗地里卻急差人回鄭國密報了秦軍的人侵行動。秦軍的侵鄭計劃被打亂,只好順勢滅了滑國,并侵占了晉國河西、河南的部分領(lǐng)土。晉國中軍元帥先軫獻計襄公說:“秦晉之好已成過去,現(xiàn)在秦國乘我先君新亡,出兵掠地,吞并我附屬國,分明是欺我不敢迎敵,若不出兵,秦國必乘勢而入,一日縱敵,遺患數(shù)世,晉國將何以自立? ”欒枝怕秦晉交惡后,腹背受敵,于晉不利,勸襄公不可出兵。襄公思慮再三,最后采納了先軫的建議,出兵擊秦。
四月,當秦軍大搖大擺地途經(jīng)晉國的崤山(今河南陜縣一帶)谷地時,突然遭到晉軍先軫大軍的四面埋伏,數(shù)萬人馬悉數(shù)被殲。山谷中血流成河,尸橫遍野,三員主將盡皆被俘。此役即為史書上所記載的崤山之戰(zhàn),也是中國歷史有所記載的第一場殲滅戰(zhàn),此役之后,“秦晉之好”從此終結(jié)。
是年八月,崤山之戰(zhàn)的硝煙未散,先軫又率兵殺向了不斷侵擾晉西的戎狄部落。在“箕”(今吉縣河津之間)俘獲了狄的首領(lǐng)。戰(zhàn)斗就要結(jié)束了,元帥先軫不穿甲胄,不帶兵器,單騎深入敵營,拼死沖殺,直至壯烈殉國,報答了先前因襄公釋放秦軍孟、西、自三將,氣憤不過,唾襄公一臉口水的不殺之恩。此役即為“箕之戰(zhàn)”,先軫殉國的故事史書上稱為“先元帥免胄殉翟”。
入冬,暮年的楚成王大舉出兵征服了陳國、蔡國,并進攻鄭國。襄公命大夫陽處父奪蔡,楚將子上領(lǐng)命救蔡,兩軍相遇于泜水。陽處父施計讓楚軍稍退作戰(zhàn),結(jié)果,楚軍稍動,陽處父就讓士兵大喊“楚軍逃跑了,楚軍逃跑了”。楚軍一時混亂,晉軍趁機迅速班師回國。子上遭到了一番戲弄,回國后,又被楚太子熊商臣誣陷通敵,終因叛國罪被處死。
襄公當政初年,面對秦、狄、楚三方勁敵,臨陣不亂,三戰(zhàn)三捷,大漲了晉國人的土氣,襄公的霸氣不遜文公。
第二節(jié) 和魯屈秦
箕之戰(zhàn),先軫、狐偃相繼去世,襄公組建了新的統(tǒng)治集團,即“襄公坐朝.趙衰執(zhí)政,先且居執(zhí)軍事,諸卿輔佐”。新任命的卿大夫們多有賢名,晉國又出現(xiàn)了欣欣向榮,蓬勃發(fā)展的氣象。
公元前626年,襄公以衛(wèi)成公不朝晉國為名,親率大軍討伐衛(wèi)國。先且居攻成了戚地,并俘獲了衛(wèi)大夫?qū)O昭之子孫炎。衛(wèi)成公自知不敵,求救陳國,陳共公慫愿衛(wèi)國主動進攻,結(jié)果衛(wèi)大夫孔達剛一出兵便大敗被俘。此即為 “戚之役”。
未及撤兵,秦穆公又派孟明視大軍入晉,欲報崤山之仇。先且居率軍回晉迎擊秦軍,兩軍相遇于彭衙(今陜西省白水縣境內(nèi))。晉軍先鋒狼弾原是先軫的御戎,沖鋒陷陣歷來奮勇,此次又負曾被先軫罷免之氣,自領(lǐng)一小隊人馬采取自殺式的進攻,一陣沖突,就使秦軍亂了陣腳。先且居帶領(lǐng)主力趁勢掩殺,秦軍丟盔棄甲,一敗涂地,狼狽地逃回了秦國。此即“彭衙之戰(zhàn)”。
公元前624年,秦穆公又親率大軍,再次對晉發(fā)動復仇進攻,大軍渡過黃河后,焚燒渡船,自斷歸路,意欲決一死戰(zhàn)。晉襄公采納趙衰的建議,實行堅壁清野、避其鋒芒、迂回作戰(zhàn)、持久困敵的戰(zhàn)法,與秦軍展開了持久戰(zhàn)。秦穆公帶領(lǐng)大軍左突右撞,折騰了一個月有余,只占了王、官二邑。他率軍在崤山掩埋了當年死難將士的尸骨,可是怎么也找不到與晉軍主力決戰(zhàn)的機會。實在拖延不起,穆公只得在崤山耀武揚威地舉行了一個閱兵式,貌似體面地把大軍撤回了秦國。
秦穆公屢次被晉挫敗,知道技不如人,從此便放棄了與晉爭霸的念頭,改向西進。襄公也重新調(diào)整晉國的對外政策,變過去單純的武力征剿為恩威并重、剿撫結(jié)合的策略,并起用卻缺等思想開放的一批新人,以便更好地鞏固自己的霸主地位。
是年冬天,晉襄公為了緩和與魯國幾十年來一直敵對的緊張局面,主動邀請魯文公訪晉,并且以極其隆重的國禮接待了他。第二年,襄公又釋放了被俘虜?shù)男l(wèi)大夫孔達,以示友好。曹共公看到晉襄公如此禮遇魯文公,便主動跑到晉國朝覲,以示臣服。為了威懾秦國,報其侵占王、官之仇,晉襄公又發(fā)兵征討秦國,一舉攻取了秦的刓城(陜西澄城東南)和新城(澄城東北)。
第三節(jié) 組閣遺恨
公元前622年,晉襄公手下的中軍將先且居、中軍佐趙衰、上軍將欒枝、上軍佐胥臣四位重臣相繼死去,晉國出現(xiàn)了軍乏統(tǒng)帥、政缺謀臣的權(quán)力真空,晉襄公又一次面臨內(nèi)閣權(quán)力重組的難題。以箕鄭父、士穀、梁益耳、先都、荀林父為代表的老臣派,屬于獻公、惠公時代甚至更早就已發(fā)達的家族,他們資歷很深,德高望重。以狐射姑(即賈季,狐偃之子)、趙盾(趙衰之子)、先克(先且居之子)、欒盾(欒枝之子)、胥甲(胥臣之子)為代表的新人派,屬于文公、襄公時代倚重的賢臣之后,他們資歷較淺,但權(quán)力欲極強。經(jīng)過幾番拼爭,新人派占居了上風。趙盾爭取到了中軍元帥之職,狐射姑擔任了中軍佐,先克擔任了上軍將,箕鄭父擔任了上軍佐,先蔑擔任了下軍將、荀林父為下軍佐。上三位為將的全是新人派人物。晉襄公裁撤了新上軍和新下軍,恢復軍隊五軍為三軍。晉襄公又任命中軍將趙盾擔任了其父趙衰留下的執(zhí)政大夫一職。這一不經(jīng)意間的任命,集軍政大權(quán)于趙盾一身,創(chuàng)立了軍政合一的新制度,開創(chuàng)了選賢任能的新體制,也給晉公室集權(quán)旁落埋下了禍根。
趙盾秉承襄公意旨,制定了一整套治國安邦的體制,史稱“夷之法”(又稱趙盾之法)。“夷之法”實行后,晉國設(shè)了太傅、太師之官,以佐理法刑,使新法很快行諸全國。這樣,繼叔虞"戎索之法”,文公的“被廬之法”之后,晉國又開始了以法治國的新里程。
公元前621年開春,晉襄公帶病在綿上進行了閱兵典禮,是年8月,不幸英年早逝。僅執(zhí)政七年,“文襄之治”便宣告了結(jié)束。臨終前,晉襄公將不滿十歲的太子夷皋招到病榻前,托狐于趙盾,讓他輔立太子夷皋為君??墒?襄公去世后,趙盾從改善與秦國關(guān)系的大局出發(fā),計劃迎立在秦國客居,年長且賢的襄公之弟公子雍。狐射姑堅決反對趙盾的這一做法,他要迎立留居陳國的公子樂。趙盾派人在半路上截殺了回國的公子樂,并將狐射姑趕出了晉國。趙盾看到有些大臣反對公子雍為君,夷皋生母襄夫人又抱著夷皋哭鬧不休,最終他動了惻隱之心,便讓夷皋繼承了君位,這就是晉靈公。
靈公年幼,不能親政,軍政大權(quán)盡委趙盾,趙盾擅權(quán)。之后,趙盾將襄公之靈柩厚葬于絳北陵地(今山西襄汾縣東柴村)。至今太子陵、晉襄公陵、后妃陵三家猶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