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都與星海溫泉(二):菩薩潑水成三海
作者:楊浩有 發(fā)布時(shí)間:2019-04-28 瀏覽:
地震過后數(shù)年,四處鄉(xiāng)民漸漸來這里星荒種田,他們開了很多荒地,種上了莊稼,只是這里雖然地勢低注,卻干旱無水,人們?nèi)兆舆^得很是艱難。誰知后來一天之間,這里便冒出許多泉水,聚成了幾處海塘,這些泉水是從哪兒來的呢?
傳說,南海菩薩觀世音,最是大慈大悲,一心想著救苦救難,他聽說神州大地多處干旱,百姓生活艱難,于是便駕起祥云,手持甘露瓶,到神州上空四處察看。這一日來到橋山山麓,見這里山高坡陡,干早缺雨,心想,這里是黃帝陵寢所在,有黃帝神靈庇佑,百姓生活自應(yīng)富庶安康,然而此時(shí)卻莊禾枯黃,百姓面有饑色,不知為何。于是他按落云頭,搖身一變,變成一乞討老婦,手中的甘露瓶也變作一討飯的破碗。他顫顫巍巍地向田間走去,見有百姓圍坐田頭,便湊過去說:“敢煩鄉(xiāng)親們行行好,肯否賞老太婆一口水喝?”
有一老農(nóng)說:“要在往年,別說喝水,就是留你吃頓飽飯也不是難事,只是今年大旱,大伙正為無水澆灌莊稼熬煎,我們隨身都未曾帶水,也無法給你水喝。”
菩薩說:“這里有黃帝神靈庇佑,怎會(huì)干旱如此?”
老農(nóng)說:“這里原本不旱,只是聽說黃帝爺爺外出巡游,數(shù)載未歸,顧不得及時(shí)降雨,我們已在橋山多次祭神禱告,想必不久就會(huì)降下雨來。”
菩薩說:“我這里尚有半碗剩水,莫如讓我將它潑在田間,說不定能救活你這一片莊稼。”說完就舉起手來,欲將碗中之水倒出。
這時(shí)人群中一青年走上來制止說:“你既有水,為什么還向我們要水喝?你那破碗臟兮兮的,即便有水也是一點(diǎn)水,還是留下你自己喝吧,別臟了我們這里的莊稼! ”說著競推著老婦,要她離開這里。
菩薩揚(yáng)頭舉碗,仰天長嘆一聲,說:“人心不古,鼠目寸光,有眼不識(shí)金鑲玉,可憐!可憐!”說完轉(zhuǎn)身走到一株老槐樹下,在一土圪瘩上坐了下來。
幾個(gè)百姓再看那老婦人時(shí),只見一道白光沖天而起,那乞討老婦競離地而起,飛上了云端,百姓們見是觀音菩薩顯靈連忙跪地叩頭,連稱:“罪過,罪過! ”后來,這里住上了人家,變成了一個(gè)小村子,因有神仙在此停留,村名便叫成了“歇仙圪瘩"。
再說菩薩騰空而上,駕云前行,這時(shí)恰遇八仙中的張果老、鐵拐李、韓湘子、何仙姑和漢鐘離五人。張果老倒騎著毛驢走在前邊,正和四仙談笑風(fēng)生,忽見善薩迎面而來,且面有慍色,便問:“菩薩為何獨(dú)行,看你面色不快,是否遇到煩心之事?”
觀音菩薩走上去,與眾仙見過禮后,說:“我見橋山附近干早,百姓難過,欲救他們一難,他們竟不識(shí)好歹,只想著我是個(gè)窮叫花子,拿的是討飯破碗,不知道我這瓶中裝的是甘露,我若潑將下去,那里便會(huì)出現(xiàn)一汪泉水,讓他們灌溉莊稼,世代受用不盡,他們不領(lǐng)我的情,反倒出言不遜,怎能不讓人氣憤!”
漢鐘離說:“菩薩你變作一乞丐,平常百姓肉眼凡胎,如何能識(shí)得?再者說,這一帶百姓都倚仗黃帝神靈,原本就有依靠,不買你觀音菩薩的帳,也情有可原,菩薩你救苦救難,自有急需救治的地方,咱們不妨另尋別處,看是如何?”
說著一行人駕云南行,很快便來到綿嶺上空,見這里地震后到處是斷壁殘?jiān)?荊棘叢生。注地中雖有墾荒者,但莊稼枯黃,土地干涸,百姓生活異常艱難,眾仙頓生惻隱之心。菩薩說:“這里如此荒涼,我需下去施以救助,但不知這里民心如何,我先下去試探一下,你等先留在云端,等我消息。”說完便按落云頭,來到田間。
菩薩依舊變成一乞丐,手持破碗,向人群走去。人群中有一農(nóng)夫,見來了位老婦,頭發(fā)蓬亂,衣衫襤樓,面黃饑瘦,知是討飯的,便將隨身帶的半瓦罐稀菜湯遞上,說:“老人家,看來你是餓極了,這里雖干旱缺雨,但還有口稀湯喝,你老人家先將就喝點(diǎn),別渴壞了身子。”觀音菩薩見這里的人善良憨厚,頓覺心情舒暢,便接過瓦罐,將菜湯仰頭吞下,隨后說:“鄉(xiāng)親們,我這破碗中也有半碗清水,我將它潑在你們的田間,澆灌莊稼,以后不管天下不下雨,你們這里永不會(huì)再旱!”
農(nóng)夫們都說:“老人家,您有這片好心,我們自當(dāng)感激不盡!”
觀音菩薩手舉破碗,向東、向南、向西三面各潑去一片,誰知那潑水的地方,很快便旋成一洼,水泉噴吐,涌成一片水塘。百姓們見有了水塘,便都開渠引水,澆灌莊稼,莊稼很快便變得綠色蔥蔥。
眾人再看那乞丐老婦,見她早已騰坐云端,現(xiàn)出真身,百姓們知是菩薩顯靈,立即伏地長跪,齊聲歡呼。
從此,這片注地上便出現(xiàn)了三片水塘,人們把它們分別叫做東海、南海和西海,當(dāng)?shù)厝艘舶礉补嗟膮^(qū)域把它們分別叫做“南韓海”、“東海海”和 “西海海”。